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卖员怕“晦气”,殡葬从业者寒心:谁来为职业歧视划下红线?

外卖员怕“晦气”,殡葬从业者寒心:谁来为职业歧视划下红线?

发布日期:2025-07-04 10:41  信息来源:未知

2023年9月,一则“外卖员拒送殡仪馆订单被投诉”的新闻冲上热搜。一位用户在某外卖平台为殡仪馆内的逝者家属订购餐食,却被连续三位骑手以“忌讳”“不吉利”为由拒绝接单,最终订单超时,用户向平台投诉。事件引发争议:骑手的“忌讳”是个人选择,还是职业歧视?殡葬行业从业者的尊严,为何总被忽视?

一、从“拒绝接单”到“公开辱骂”:外卖员与殡葬行业的冲突实录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外卖员因“忌讳”拒绝殡仪馆订单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演变为对殡葬从业者的公开歧视。

案例1:订单备注“殡仪馆”被秒拒
2022年,湖南长沙的李女士在外卖平台为在殡仪馆守灵的亲友订餐,特意在备注中写明“殡仪馆3号厅,请勿敲门,放门口即可”。然而,订单连续被5位骑手拒绝,最终一位骑手接单后,在送达时对着门口大喊:“你们这地方太晦气,以后别订了!”李女士录下视频投诉,平台仅对骑手进行“口头警告”。
案例2:骑手集体抵制殡仪馆周边订单
2021年,广东广州某殡仪馆附近的商家反映,其外卖订单常因“目的地是殡仪馆”被骑手取消。有骑手在社群中公开表示:“宁可少赚10块钱,也不去那地方。”甚至有骑手在接单后发现目的地是殡仪馆,直接将餐食扔进垃圾桶并拍照发群:“这单谁爱送谁送!”
案例3:殡仪馆员工订餐遭辱骂
2020年,河北石家庄的殡仪馆工作人员王先生因加班未吃饭,在外卖平台订购了一份饺子。骑手送达时发现地址是殡仪馆,当场变脸:“你们这些人天天跟死人打交道,不嫌脏吗?”王先生反驳称“职业无贵贱”,骑手却回应:“那你们怎么不送外卖?让我来送,恶心!”
这些案例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殡葬行业从业者(包括逝者家属)在外卖服务中,正遭遇系统性职业歧视。

二、“忌讳”背后的逻辑:恐惧、偏见与行业割裂
外卖员拒绝殡仪馆订单的理由,表面是“忌讳”,实则折射出社会对殡葬行业的深层偏见。

文化恐惧:死亡污名化的惯性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常与“不洁”“厄运”挂钩。殡仪馆、火葬场等场所被视为“阴气重”的地方,接触相关行业者可能“沾晦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甚至延伸至现代服务业。
骑手心声:“不是钱的问题,我送完这单,回家怕被家人骂。”一位拒绝殡仪馆订单的骑手坦言。
社会映射:2023年某招聘平台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考虑殡葬行业工作”,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地位低”“遭人歧视”。
平台规则缺失:模糊的“特殊订单”处理机制
当前外卖平台对“特殊订单”(如殡仪馆、监狱、传染病医院等)缺乏明确指引。骑手在接单时无法预知目的地,发现是殡仪馆后,只能通过取消订单或强行送达解决,容易引发冲突。
平台漏洞:某外卖平台客服表示:“我们无法强制骑手接单,但会建议骑手与用户协商送达方式。”这种“和稀泥”的态度,反而纵容了歧视行为。
行业割裂:服务业对殡葬的“集体排斥”
殡葬行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割裂感,在外卖场景中尤为明显。餐厅、超市等商家可能因“忌讳”拒绝为殡仪馆提供服务,骑手则通过拒绝接单表达态度,形成一条隐形的“歧视链”。
商家案例:2021年,江苏南京某外卖商家因“不愿给殡仪馆做饭”被用户投诉,商家回应:“我们做的是阳间生意,不伺候阴间活。”平台最终未对商家处罚。
三、被忽视的代价:殡葬从业者的尊严与权益
外卖员的“忌讳”,最终伤害的是殡葬行业从业者的尊严与基本权益。

逝者家属的二次伤害
在殡仪馆守灵的家属,本就处于悲痛中,外卖被拒或遭辱骂,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家属控诉:“我们只是想吃点热饭,为什么要被这样对待?”一位在殡仪馆守灵的用户表示。
殡葬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长期遭受歧视,导致殡葬从业者自我认同感低,甚至影响行业人才储备。
从业者自述:“我干这行10年,从来不敢告诉亲戚朋友,怕他们嫌弃。”一位殡仪馆工作人员说。
数据佐证:中国殡葬协会数据显示,全国殡葬行业人才缺口超50%,年轻人因“怕被歧视”不愿入行。
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缺位
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对外卖员拒绝殡仪馆订单的行为,法律尚未明确界定为歧视。平台则以“用户体验”为由,倾向于保护骑手而非用户权益。
律师观点:“若骑手因目的地是殡仪馆而拒绝服务,可能涉嫌职业歧视,但举证难度大,用户维权成本高。”
四、破局之道:从“忌讳”到“尊重”的跨越
消除对外卖殡仪馆订单的歧视,需要文化观念更新、平台规则完善与社会共治。

平台:建立“特殊订单”透明机制
目的地标注:允许用户在订餐时标注“殡仪馆”“监狱”等特殊场所,骑手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单;
补偿机制:对接受特殊订单的骑手给予额外补贴或积分奖励;
投诉处理:明确拒绝服务的原因,若因歧视拒单,需对骑手处罚并向用户道歉。
案例参考:2023年,某外卖平台在部分城市试点“特殊订单标识”,骑手接单率提升30%,投诉率下降50%。
文化:推动“死亡教育”去污名化
学校教育:将死亡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媒体宣传:通过影视作品、公益广告等展现殡葬从业者的奉献(如纪录片《人生大事》);
社区活动:组织殡仪馆开放日,让公众了解殡葬流程,减少恐惧。
国际经验:日本、英国等国通过“死亡咖啡馆”“生命教育课程”等方式,有效降低了社会对殡葬行业的偏见。
法律:明确职业歧视的界定与处罚
修订《就业促进法》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将“基于职业类型的服务歧视”纳入法律规制范围;
建立职业歧视投诉快速处理通道,降低用户维权成本;
对屡犯歧视的平台或商家,纳入企业信用记录。
社会:构建“生死平等”的共识
公众人物表态:鼓励明星、意见领袖公开支持殡葬行业,如演员朱一龙曾发文致敬殡葬工作者:“你们让逝者体面离开,是生命的摆渡人。”
企业责任:要求外卖、快递等平台定期发布反歧视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结语:每一份职业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外卖员拒绝殡仪馆订单的“忌讳”,本质是社会对殡葬行业长期歧视的缩影。当我们指责骑手“不敬业”时,更需反思:为何一个为逝者送行的行业,却要承受如此多的偏见与冷漠?

生与死,是人生两端;殡葬从业者与外卖员,本无高低之分。唯有打破文化恐惧、完善制度保障、凝聚社会共识,才能让每一份职业都被尊重,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体面地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