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现代公墓发展进程中的“绿色殡葬”

现代公墓发展进程中的“绿色殡葬”

发布日期:2016-07-25 23:06  信息来源:未知

现代公墓发展进程中的“绿色殡葬”

 刘洋

摘要  本文提出了现代公墓发展进程中绿色殡葬的概念,论述了公墓行业绿色殡葬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势下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出了绿色殡葬在现代公墓建设中的主要做法,提出了生态墓地建设、绿色安葬、绿色祭奠的活动,诠释了绿色服务的文化内涵,明确了绿色设施建设是绿色殡葬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绿色殡葬  科学发展观  生态墓  

绿色与和谐是一种完美的结合体,绿色是使人心旷神逸的色彩,是大自然和谐乐章的底蕴之音。

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绿色,在居家生活中需要绿色,在社会和谐中需要绿色,同样在现代公墓园区规划和建设中“绿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元素。

现代公墓发展的主题早在2007年已被确定为“绿色殡葬,和谐殡葬”,而绿色殡葬的发展范畴是我们公墓行业正在探索与研究的课题。从广义上讲,绿色殡葬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殡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殡葬模式。从公墓行业的角度来看更为直观的释意“绿色殡葬”,即在现代公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殡葬改革与管理之中,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势下殡葬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中国殡葬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现代公墓发展过程中“绿色殡葬”的提出

我国殡葬改革和公墓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公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骨灰安葬模式,逐步建立以集人文关怀、生态建设和少占土地、节约殡葬费用为一体的绿色殡葬新体制和殡葬管理新格局。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区建设面积逐年扩大,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实矛盾,尤为重要的是公墓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还因地制宜地推行了植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深埋不留坟头等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遗体安葬形式,逐步改变了千百年来沿袭的葬法。

< > 公墓安葬引发的新问题1.土地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墓安葬所需的土地资源日益成为珍贵的稀缺资源。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777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仅0106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3%,在此情形下,实行“绿色殡葬”显得尤为紧迫。为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实矛盾,政府部门积极呼吁改革传统安葬方式,引导公民节约土地,文明安葬。在各级公墓规划安葬林区,用“树葬”或者“草葬” “花葬”的方式进行安葬,不留墓碑,使安葬区真正成为休憩式的公园形态。

2.丧俗改革

在公墓安葬方式推行绿色改革的同时,国家倡导葬礼、葬法和祭奠方式的改革,新兴的文明殡葬礼仪正伴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公墓园区内推行专业化的礼仪服务项目,引领客户进行文明、现代的祭奠活动,并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可逐步使客户摒弃焚香、磕头传统的落后祭奠,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文明的追思祭奠,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客户的忧伤,对于公墓形象,对于客户自身都是祭奠的升华。然而,近年来,丧事大操大办,焚烧纸扎、冥币等带有迷信色彩的传统殡葬文化中的糟粕又死灰复燃,既污染环境,又易引起火灾,还给社会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殡葬用品的使用,给殡葬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二)新形势下公墓行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绿色安葬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公墓建设与环境的关系。

1.公墓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公墓建设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公墓行业工作。殡葬改革的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是统一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提高科学殡葬意识,改变骨灰安置方式,构建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的殡葬文明,是时代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殡葬与土地资源紧张、环境质量恶化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地向前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公墓工作是为死者安息,生者慰藉而服务的。推进殡葬改革的力度应适应群众的接受程度,要让群众了解殡葬改革的初衷和意义,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激化矛盾,制造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整个殡葬工作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

2.现代公墓中的绿色安葬是科学的安葬模式

公墓行业在殡葬改革中要求人们在殡葬活动中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为人类的生存留下必要的空间,提倡绿色殡葬,主张回归自然,主要葬法有植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海葬、虚拟墓地等。如河北省英烈纪念园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的植树葬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节俭治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绿色殡葬作为充分关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殡葬观念和习俗,适应现行的殡葬改革和管理,切实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全新的殡葬理念,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新兴的殡葬理论,也是一个既由政府强力推进又有全民自觉参与,既实现殡葬改革确定的社会效益,又充分体现对死者和殡葬活动者人文关怀的殡葬管理和改革实践。

二.现代公墓发展进程中绿色殡葬的实施

公墓行业绿色殡葬的实施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殡葬改革的伟大创新与实践。

(一)生态墓地的建设

修坟立碑作为悼念先人的凭证和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贯做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墓地、灵塔、骨灰堂等殡葬设施安置骨灰(或遗体)的形式已日益显现出占用土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景观等弊端,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呼唤新的殡葬方式。墓地建设问题最终可归结为人类与自然的基本问题。为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我们要将生态思想纳入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生态墓葬以代替传统墓葬。

生态公墓则是在绿色殡葬理念的引导下对入土为安传统殡葬文化的正确导向,也是国土整治和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生态公墓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挖掘公墓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构建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和文明和谐的殡葬文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以墓葬为主要殡葬功能的公共场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公墓提供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能让公众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园区内进行殡葬活动。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可为人们提供植物品种丰富、环境景观宜人的殡葬活动空间;通过变平面型绿化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及竖向植物造景功能,可有效地减少空气和噪声的污染,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殡葬文化活动需要和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城市墓地作为城市环境景观的一部分,应发挥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要从景观角度关注生态问题,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出发,注重人类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强调生态建设要以植物为主,掌握植物生态习性并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在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工程的结构复制和功能模拟,使每一块生态绿地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城市墓地的生态建设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审美意识出发,按照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营造自然空间和环境,在生态群落和审美基础上进行艺术配置,达到公墓园林生态结构优化和整体协调,满足人们殡葬活动、休憩、观赏等需求,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墓规划是要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自然资源。今后公墓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增加土地附加值,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墓地,利用生态技术充分开展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等,使公墓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还要力求公墓节能和生态平衡,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生态墓设计是提升公墓生态设计水平。公墓的生态设计要贯彻自然修复优先的原则,体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有生态的破坏和恶化。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把公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墓建设是人工设施与园林环境的和谐体现。墓碑、雕塑、园林小品等人工设施是公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公墓建设中力求使这些人工设施与殡葬环境融为一体,一方面要保持园林环境的自然特点,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应借助人工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墓空间的功能属性,使公墓的园林环境具有现代殡葬文化气息和时代特征。

生态墓发展是殡葬文化与公墓环境的统一结合。公墓的生态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殡葬文化,又要满足人们现代殡葬活动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当地的殡葬文化,形成具有特定殡葬文化氛围的殡葬环境,实现两者间的和谐。

(二)绿色殡葬条件下专业化的安葬、祭奠活动

祭奠是遗体(或骨灰)得以处理后的一系列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重要殡葬礼仪。绿色殡葬提倡以文明节俭的方式缅怀死者、寄托哀思。在祭奠活动中,公墓业应秉承绿色殡葬的理念,杜绝引导客户进行焚香、磕头的旧祭奠形式,而是要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引导客户进行必要的现代祭奠,提倡鲜花代替烧纸,鞠躬祝福代替焚香磕头。在祭奠物品销售服务中,应有专人向客户介绍各类健康、文明的纪念物品,以达到客户心理寄托的满足。在具体安葬服务中,应派出专人到墓前指导客户完成骨灰安放、纪念物品的摆放和使用、鲜花进献、鞠躬礼仪等服务活动。全新的绿色殡葬理念有效地传递给客户。在祭祀服务中应有专人向客户介绍祭祀活动的内容、祭祀物品的摆放、回收,尽可能的减少祭祀物品的浪费,尽最大可能向客户推荐鲜花祭祀,以减少客户不必要的物质和时间上的浪费。如祭奠活动不设祭品,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祭奠用品,而以敬献鲜花、植树栽花种草、培土浇水和整饰环境为主要内容。近年来已有数百家殡葬服务机构推出网上公墓服务活动,创新出家庭追思会网上祭奠代客祭奠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集中实地祭奠而引发的交通、安全、环境等社会问题,新的文明祭奠形式正伴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深入到群众生活。      

(三)公墓的绿色服务印证绿色殡葬的文化内涵

殡葬改革不仅仅是殡葬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殡葬文化的改革,殡葬文化的创新更有利于殡葬改革的推进。殡葬活动形式的创新应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传承美德、追忆故人是华夏子孙的优良传统,但多数客户对如何安葬祭奠先人不知所措,这就要求各地公墓适时推出各式特色的绿色服务项目。在服务中应特别注重体现尊重人性、提倡人文关怀的精神。公墓视不同消费层次客户推出相应的绿色服务内容,以迎合各消费层次的客户的需要。对于传统型客户,应为其提供庄严、肃穆的现代鲜花礼仪服务,多以标准礼仪形式出现,整个会场庄严、肃穆,展现出中国传统特色的葬礼;对于现实型客户,应为其提供切合其心理需求环境而略显隆重的现代感礼仪服务,鉴于此类型客户本身具有相当经济实力,且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安葬礼仪要求标准较高,需要礼仪服务内容规范、齐全,要求表现出隆重、庄严而现代感极强的效果;对于形象型客户,应为其提供符合逝者生前喜好和自身职业特点的个性化的礼仪服务,此类客户生前或从事特殊职业或有特殊爱好,家人为纪念和怀念故者,在葬礼上多要求表达故者生前喜好为主题,诸如音乐葬礼、书画展葬礼、摄影展葬礼等等。

注重公墓自身文化发展是绿色服务的目标所在,只有通过人文绿色服务才能使公墓的文化得以更好的发搅与延续,才能体现公墓的形象价值,才能发挥公墓的教育功能。

(四)公墓的绿色设施建设是绿色殡葬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殡葬是当前公墓业发展的主题,公墓内的绿色设施是发展绿色殡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墓内的绿色设施包括公墓园区内的各种非盈利性的绿色景观和造型设施,以及各类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纪念、陈展设施。公墓内的绿色设施不仅能烘托出使人心旷神逸的美景氛围,而且可以传承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公墓的教育功能。近年来,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绿色设施建设成就着著。自2009年以来陵园管理处根据纪念园特点,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营造良好内部环境。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园区整体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园区现有树木5万余棵,几十种观赏花卉,草坪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5%以上,形成了双凤湖水质清澈,鱼翔浅底;瀑布水半山而降,仙鹤戏水;参天树漫山遍野,鸟语花香;林荫道弯弯曲曲,供人漫步;绿草坪整齐平坦,游人驻足的园林景观。多年来,河北省英烈纪念园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挖掘自身教育资源,先后为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功勋着著的共和国将军博崇碧,国歌词作者田汉、安娥夫妇,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耿长锁等英模人物建造纪念雕像,“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碑同时创立了河北省英烈纪念馆、沙飞摄影艺术展馆、国歌广场等一批纪念教育设施,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观”、“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美、协调的整体,达到了整体美化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